工具条已关闭
已跳转到顶部内容区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告公示
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知识大课堂三 | 不法贷款中介典型案例
文章来源: 区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专责小组    发布时间: 2025-04-25 11:02    浏览次数: 57

  近年来,不法贷款中介通过违法营销、骗取贷款、非法放贷、违规催收等手段谋取非法利益,严重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扰乱金融市场秩序。为全面打击整治不法贷款中介问题,区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专责小组开设知识大课堂,教你识别不法贷款中介,本期重点宣传不法贷款中介典型案例。

  案例一:非法代理维权案例

  莫信中介虚假宣传防范“协商还款”陷阱

  【案例简介】

  某日,持卡人陈某在某自媒体平台根据广告提示信息联系到代理中介张某。在得知陈某希望与银行协商还款后,张某便以可申请“全额退息”为由,诱导吴某缴纳7000余元代理费。随后,张某致电银行,提供了其为陈某伪造的“贫困证明”用于申请协商还款。在审核过程中,银行发现张某提供的证明材料落款疑似使用虚假公章,遂将该情况反映至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排查发现,张某存在伪造公章及行政印章的违法行为,将其抓获。而持卡人陈某不仅面临代理费无法追回的经济损失,还因未及时还款,个人征信出现不良记录,可谓钱财和信用“两头空”。

  【案例分析】

  不法金融代理中介为谋私利,冒充专业人士在各渠道发布“代理维权”“代理协商还款”等虚假广告,编造虚假成功案例夸大宣传,诱使消费者放弃正当合法维权、沟通途径,进而收取代理费、手续费等非法所得,侵害消费者财产权益。更有甚者,部分机构为达不法目的伪造公文印章,教唆消费者配合提供、制作、使用虚假材料,让消费者面临违法违规的法律风险。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维权意识,理性维权,当与银行保险机构产生纠纷争议时,应优先和机构协商,如实说明情况、提出合理诉求。若协商不成,可向金融消费纠纷调解组织申请调解,或向法院起诉,依法依规维护权益。

  案例二:不正当反催收案例

  警惕非法金融代理抵制诱惑防风险

  【案例简介】

  客户田某持有某银行信用卡,目前已逾期欠款10万余元,银行已进行多次催收。为了不再收到催收电话,田某便在网上找到一家“反催收”公司,该机构声称能够让银行立即停止催收并减免息费。随后,田某与该机构签订委托代理协议,约定田某支付减免金额的10%作为代理服务费,并先行支付“定金”2000元,成功后支付剩余款项;同时,该机构“指示”田某停止与银行联系,由他们负责与银行沟通。不久,田某接到银行来电,称该机构以田某名义提供虚假资料进行投诉,暂无法满足停止催收和减免息费诉求。田某随即联系“反催收”公司工作人员,发现已被拉黑。

  【案例分析】

  当消费者出现因还款能力下降导致无法正常还款的情况,银行等金融机构需按照要求依法进行催收。但不少非法中介打着“息费减免”“债务重组”的幌子,实施不正当反催收行为。往往诱导消费者提供虚假的生活困难证明,向银行申请延期还款或利息减免,或教唆消费者故意失联,拒绝接听银行联系电话,以此逃避还款责任。一旦被银行识破,消费者不仅无法达到目的,还可能面临提供虚假材料的法律风险。部分非法中介还要求消费者提供个人身份信息、信用卡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美其名曰“代为处理债务”,实则将信息贩卖或用于非法活动,导致消费者遭受更大的损失。

  上述案例向广大消费者揭示了非法代理维权、不正当反催收等不法金融中介行为,他们往往打着正规机构、代理维权、无抵押、无担保、低息免费、洗白征信等旗号欺骗诱导消费者,骗取消费者高额代理费、维权费或中介费,甚至冒用消费者信息进行虚假借贷,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财产安全和信息安全,阻断了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沟通协商渠道,更有甚者诱骗消费者实施违规违法行为,使消费者陷入违法境地。

  阳东区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专责小组提示广大消费者一定要擦亮双眼,警惕非法中介或不法行为侵害权益。

  一、信息外泄要警惕

  不法金融中介常以投诉为由,索要消费者敏感信息,且不会妥善保管,甚至倒卖或用于办贷。消费者要提高信息保护意识,切勿将身份证、银行卡等交予他人。如果发现个人信息、财产安全遭受侵害,请及时报警。

  二、虚假广告要谨防

  不法金融中介冒充专业人士,发布“退费”“征信洗白”等虚假广告,用捏造的虚假成功案例引诱消费者,收取费用。消费者收到这类信息时,要提高警惕,切勿轻信非法金融中介,甄别虚假信息。

  三、诈骗手法要明辨

  部分非法金融中介伪造公文印章、教唆消费者提供虚假材料,使消费者面临法律风险;部分中介机构收取消费者定金后却拒绝“服务”。消费者要警惕这类诈骗,明辨是非。

  四、正确维权要切记

  当消费者与银行保险机构发生权益争议时,应按照正规途径正当反映自己的诉求,切勿轻信非法金融中介误导。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可先与金融机构沟通协商,反馈情况和诉求;协商不成的,可向金融消费纠纷调解机构申请调解或向法院起诉。


已跳转到底部内容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