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阳东要闻
【传承非遗文化】阳东大戏
文章来源: 阳东发布    发布时间: 2023-08-21 09:10    浏览次数: -

  阳东大戏其实是具有阳东地域特色的粤剧。粤剧曾被称为广府戏、广东大戏。它是以粤方言演唱的汉族传统戏曲之一,发源于佛山,讲究“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等,在岭南地区,粤剧广为流传,具有鲜明的民俗性和民间性,最能代表市井文化的艺术智慧与传承法则。

  图片

  图片

  曾经辉煌

  图片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的一个春节,我故乡请戏班做大戏的情形,让我记忆犹新。那时我还是孩童,对春节的期盼,除了穿新衣、兜利是、大饱口福之外,村里做大戏,更是令人神往!因为做大戏能让我们连续热闹好几天。

  那年的大年初二,村里就来了戏班,是新洲镇北桂大队的粤剧团。中午,村前空地上刚搭好戏台,观众席已摆满了来霸位的长条木凳。近晚,戏台上灯火通明,待枣红色的灯心绒帷幕一挂起来,锣、鼓、镲便热热闹闹地响起来。那震耳欲聋的响声直冲云宵,把周边几条村子的人都惊动了。他们呼朋引伴,也来享受精神盛宴。而村里的外嫁女,早就收到风声,趁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都拖儿带女回来看大戏;一些村民的亲戚,也会提前收到邀请。所以,做大戏那几天,村里比平时多出许多陌生脸面。特别是大戏上演时,围着戏台里三层外三层、黑压压的一大片人,大多数是外村的。那时的大戏,锣鼓喧天,服饰艳丽!艺人们的表演惟妙惟肖、声情并茂,让观众如痴似醉!那时的大戏,具有一种聚众狂欢的魅力……

  据老一辈粤剧艺人追忆,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许多乡村都有粤剧团。村里除了农忙时节外,粤剧艺人平时在晚上排练粤剧。春节期间,或有喜庆活动,粤剧团会收到邀请,每年接单约十数场。鼎盛时期的春节,有的粤剧团从大年初一一直演到正月十五。村与村之间的粤剧团,经常切磋交流,有时多个粤剧团联合到镇上汇演,场面很大,有上千名群众观看,气氛热烈。据《粤剧大辞典》里记载,阳江市粤剧团在那个时期,每年承担多达百场的“送戏下乡”任务。

  图片

  图片

  历史渊源

  图片

  粤剧作为一项传统的戏剧,在阳江有悠久的历史。据《粤剧大辞典》里记载,清咸丰后期,粤剧名伶李文茂起义失败后,大批粤剧艺人从广州、佛山流落到阳江、广州湾(今湛江市)等地继续演出,还吸收当地人参演。有些阳江人成为名角和班主后,自组戏班,形成粤剧史上的阳江班……阳江班从清末至民国时期比较活跃,演出以武戏见长,保留比较丰富的粤剧南派武功技艺……阳江班经多年的发展与变迁,至1988年2月,演变成阳江市粤剧团。该团在粤西和珠江三角洲颇受欢迎。

  据查考,大沟镇的谭天亮、冯尊迎师徒于1937年把粤剧传入阳东合山。他们当年分别在合山的文笔村、龙庆村、站背村等开班教粤剧。阳东大戏的第三代传承人岑业来说,他6岁,即1952年开始,至1964年,他在文笔村跟冯尊迎等师傅学粤剧,1963年至1964年,粤剧大师红线女到合山公社搞社教期间,组织排演了十多场本地题材的粤剧《三婶教子》,并给岑业来等学生传授粤剧技艺。还专门教岑业来演唱粤曲《张桂花》。20世纪80年代起,岑业来开始收徒传艺。

  20世纪90年代后,粤剧受到都市文化的冲击,许多粤剧团都解散了。这期间,有些粤剧发烧友自发组织起来,以“私伙局”的形式,逢年过节或于喜庆日子聚在一起,吹拉弹唱,过一过戏隐。让粤剧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1998年,因经营饭店而富裕的岑业来,无偿提供2000平方用地(包括500平方米平房)创建合山老年人活动中心,牵头将阳东散落各地的粤剧发烧友共16人聚集于此排练粤剧,并不定期应邀演出。2012年,岑业来将20名粤剧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合山粤剧团,并自任团长。在岑业来的努力下,该团通过到阳江市各乡镇巡回演出。通过与其他粤剧团经常性的交流学习,演出水平不断提高。目前,阳东大戏的艺人主要集中在合山镇,他们有家族式传承,也有师徒式传承。近几年,因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的提升,该团吸引了一些中、青年人加入,目前该团有艺人38人,每年送戏下乡达30多场次。

  图片

  图片

  地域特色

  图片

  阳东大戏所演的剧目,除了《帝女花》《牡丹亭》等古装戏之外,粤剧大师红线女于1963年组织创作和排演的《三婶教子》,以及本土作家李代文创作的《三放闸》等现代小戏,也是阳东大戏经常出演的特色剧目,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阳东大戏在唱腔上的艺术特点与汉剧、京剧、祁剧等相近,后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技巧。它在保持传统粤剧韵味的前提下,穿插阳江本地方言。用阳江方言来演唱,并吸收、融合阳江的民歌小曲。它的基本声腔主要分为大喉(男角高腔)、平喉(男角平腔)、子喉(女角专用腔)三大类,目前阳东大戏的艺人大多沿用平喉方式演唱,表演形式除继承传统的清唱外,还发展了说唱、弹唱、表演唱、阳江白榄等。在演唱上,注重字与声、声与情之间的关系。清晰准确地表达字音与词义。演唱一般包括发声、吐字、用气、装饰唱法等。其目的在于表达剧中人的思想感情,唱出曲情,以情动人。

  在一些经典的粤剧曲目中,阳东大戏在保持其原有内容不变的前提下,插入本地的风俗文化。比如,把阳江人的婚嫁习俗置换到某些经典粤剧里的婚嫁情境里;把剧中年节的习俗置换成阳江人过年过节的习俗等等,这些带有本土色彩的习俗,通过粤剧呈现出来,显得亲切感人,更能引起本地观众的共鸣和共情。

  此外,阳东大戏还在戏服方面敢于创新。根据本地一些新人新风尚或新闻事件编剧的现代粤剧曲目,阳东大戏艺人不再遁旧例穿传统粤剧表演时的古戏服,而是穿时装,提升了阳东大戏的清新感。

  图片

  图片

  重要价值

  图片

  阳东大戏作为一种戏剧,它以唱、念、做、打等综合表演向观众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比如《潇湘夜雨临江驿》《牡丹亭》等古典戏剧,以及现代戏剧《三婶教子》《三放闸》等来自阳江地区的民间故事,它都以精彩的表演,来展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处世观念,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态度,有一定的社会内涵,属于人们精神领域方面的活动,是人类的精神产品,是生命赖以支撑的信仰!它能为人民群众搭建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传播中不断创新发展。起到宣传正义民主、传播真善美、鞭策假丑恶的作用。

  粤剧的舞台灯光、华美服饰,以及表演者令人惊艳的妆容,构筑了观剧者视角上的盛宴。粤剧高达9个音调,在情感传递上更加细腻,能轻易将听众带入剧情表达的意境之中,令人为之沉醉。此外,它还吸收了昆曲、京剧的特色而不断演变、创新,形成了婉约清新,曲调优美的曲调。再加上粤剧最讲究以情带声,即使不看“唱曲人”,仅凭听就能够深切感受到剧中人的情感。比如粤曲《帝花女》,唱词大气而华美,深情而细腻。粤剧除了会传情,还能表意,比如粤剧《禅院钟声》,唱词极富深意,又暗含禅机,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蕴含着岭南文化的精神品格。

  图片

  因此,阳东大戏不止是一种娱乐方式和文艺样式的演绎,更是一种重要的、符合区域文化认同的审美活动与民族记忆的延续。它有悠久的历史,反映了普罗大众最真实的精神需求。它来自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只唱“群众喜欢的”,从不刻意标新立异,假扮高雅脱俗。从“万家灯火万家弦”的私伙局,到“一盅两件,唱曲看戏”的粤剧茶座,粤剧在最初诞生之时,便是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而存在的,这也是它的艺术价值以及魅力之所在。放开喉咙就能唱粤曲,换上妆扮就能唱大戏(粤剧),这种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方式,彰显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在上世纪90代以来,因受都市文化等方面的冲击,粤剧的生存空间已大为收缩。目前,许多地方,除了老年人外,大部分年轻人都对粤剧不感兴趣,让粤剧处于濒危状态。近十多年来,合山粤剧团以公益送戏下乡的免费演出为主,日常经费需要政府扶助或企业赞助。长此下去,粤剧在创作上将面临逐渐萎缩的境地,必须尽快投入力量对之进行保护。2022年,阳东大戏作为一个戏剧项目,分别入选了阳东区级和阳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