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阳东 回味无穷
在阳东区东平镇一海味加工场,一排排色泽诱人的鱼干在阳光下格外耀眼。一个头戴疍家帽、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正在查看鱼干晾晒情况。他,叫杨太权,是东平镇土生土长的渔民。平时,除了制作鱼干,他最拿手的还是腌制一夜水刀鲤。目前,东平镇咸鱼腌制技艺已成为阳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太权是第三代传承人。 杨太权告诉记者,他从小就跟爷爷出海捕鱼,当时爷爷教会他处理捕捞上来的渔获,以前腌制咸鱼的方法主要是把整袋盐倒在鱼身上,直接在鱼舱里腌制。 清晨,杨太权早早来到渔港,等待自家渔船的渔获上岸。“鱼在渔港下船,我就会第一时间将鱼取回加工,保证鱼的新鲜。用新鲜的鱼腌制,味道和口感会好很多。”杨太权说,经过筛选,他挑出肉质饱满、表皮光滑、个头细长的刀鲤,再与妻子张雄妹一起腌制一夜水刀鲤咸鱼。腌制前,先将鱼鳞、鱼肠和鱼鳃去除干净后,然后把鱼洗干净,再把水分晾干,按照一层海盐一层鱼的方式在筛子腌制,最后用保鲜膜密封。静置12个小时后,鱼既有咸鱼的咸香,又保留了鱼本身的鲜味,成为本地响当当的特色菜。 “我非常喜欢吃自己腌制的咸鱼,和家人去西安、云南旅游时,我都会带上腌制好的咸鱼去吃。”杨太权说,他腌制咸鱼并非照搬爷爷的做法,而是顺应时代,不断改良方法。时代变迁,现在腌制咸鱼的味道相对会淡一些,以前爷爷教他腌制的鱼太咸,很多人不接受。现在腌的咸度迎合大众口味,卖得很好,每天都有货。 杨太权不但改进咸鱼腌制技艺,还想方设法拓宽海产品销路。他告诉记者,小时候,爷爷捉鱼回来,一般都是在码头换点菜、番薯和大米,这样赚不到什么钱。结婚后,有了小孩,花销大了很多,他就开车偷偷观察别人怎么卖鱼。看哪种鱼销量好,就进哪种鱼,就这样找到了销售渠道。后来,向别人借钱开店铺。为了多卖些咸鱼,他还到塘围、塘坪、大八等地方赶集,请三轮车日夜帮忙拉货,奔波不停。 杨太权多年奔波,从未喊累。妻子张雄妹与他相濡以沫,20多年,在她眼中,丈夫不仅勤劳上进,还心地善良。杨太权不仅得到了妻子的认可,还得到左邻右舍和合作人的称赞。 天道酬勤。经过多年打拼,现在杨太权夫妇有了渔船、店铺和晒场,他们的海产品畅销珠三角等地。 作为渔民的后代,杨太权通过艰苦创业,不仅让本地海产品以多种“姿态”走进消费者的餐桌,也让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以勤劳善良的秉性,诠释了新时代的渔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