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敏婷委员:聚焦转型升级,力促我区五金刀剪产业焕发新活力
五金刀剪(厨房用品)产业是我区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阳东当前两个超百亿产业集群之一,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条。但由于受到国内外贸易市场的双重夹击,五金刀剪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势日益严峻。主要困境:一是产业集聚化程度低少后劲;二是转型升级水平滞后须提质;三是本土知名品牌匮乏待建设;四是行业恶性竞争激烈缺规范。
建议:一要聚智培优,拼抢发展新赛道。加快高端人才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团队;鼓励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对于获得技术专利的企业给予适当的奖励或补助。二是内引外联,凝聚创新大动力。发挥五金刀剪行业协会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延长产品价值链。三是重质响牌,深化市场广影响。吸收国际最新技术和设计理念,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打响本土品牌。四要融湾引资,构筑发展强磁场。利用好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溢出和辐射效应,引导我区优秀企业承接湾区科技成果和产业转移。
(发言者系中国致公党阳江市阳东区支部委员会委员、阳东区住建局副股级干部)
胡观雪委员:推进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发展,助力我区乡村语言文化振兴 长期以来,我区在乡村推广普通话、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导致推广中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推广宣传的力度不足;二是推广普及的科研支撑和保障机制不足;三是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力度不足;四是推普队伍不够健全,推广活动形式单一。 建议:一要创新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和常态化宣传活动。坚持把乡村学校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阵地,发挥学校的辐射引领作用。二要完善语言文字工作机制。探索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鼓励企业、社会其他组织通过捐赠等方式支持乡村语言文字事业。充分挖掘乡村中潜在的人力资源,创新农村推普宣传方式。三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等新媒体资源,创新实施手段和宣传方式。全面推进乡村使用语言文字的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化活动,提高乡村群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水平。 (发言者系中国农工民主党阳东区支部委员会委员,阳东区住建局物业管理所副所长) 陈国珍委员: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阳东工业高质量发展 营商环境是一个涵盖经济、社会、人文、生态、服务等方面的代名词,更是一个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目前,阳东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工艺较落后,营商环境存在不少难题:一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将持续;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偏低,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三是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发展动力不足;四是政府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营商环境有待优化。 建议:一要加快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采取灵活多样的融资渠道;建立中小微企业信用评审和授信制度;银行下调贷款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二要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支持企业绿色发展;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区政府牵头加大对阳东五金刀剪的宣传力度。三要优化企业用工环境。完善就业服务;优化用工人文环境,破解“用工难”问题。四要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简化办事流程,合理压缩办理时限;职能部门要加大政策宣传,减少不必要的检查。 (发言者系阳江市阳东佳齐工贸公司总经理) 贾江利委员:推动我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阳东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必然需要多类型、多层次人才,阳东一职作为我区培养技能人才仅有的一所职业学校,其地位及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阳东一职正面临着各种突出问题:一是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制约学校发展;二是高水平老师难留,高素质学生难招;三是建筑面积不达标,校舍有安全隐患;四是设施设备落后;五是建设用地难以解决。 建议:一是建议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我区职业教育的重视,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尽快扭转我区职业教育被动落后局面。二是建议尽快做好规划,加快改扩建或迁建职业学校的工作进度;最好能迁建,既能解决地域偏僻及师资与招生难困境,解决阳东区学生流失难题,又能依托工业园区,增进校企合作无缝对接。三是建议尽快消除安全隐患,改善现有办学条件。早下决心、花大力气,尽快彻底消除学校安全隐患,改善现有办学条件,确保学校安全、教师安教、学生安学、家长安心。 (发言者系阳江核电有限公司综管部经理) 林进杰委员:大力培育乡村工匠 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技能先行,人才是关键。当前,农民素质提升问题是我区推动乡村振兴最基础、最关键的瓶颈问题。相比周边其他城市,我区在参加省乡村工匠专业人才职称评审中,获得中级和高级职称数人数不多。为此,我区应培育更多、更优质的乡村工匠,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建议:一是加强乡村工匠培训。区政府(或通过“政府+高校+企业”合作模式)可以组织各种乡村工匠培训班,提高乡村工匠的技能水平和专业能力。二是建立健全乡村工匠培育机制,制定专项培训教育计划;建立健全培训考核、建档、持证上岗制度。三是扶持乡村工匠创业,提供创业扶持政策和金融支持,鼓励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四要加强乡村工匠作品推广,拓展市场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五要引进新技术,提升乡村工匠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六要加强乡村人才交流和合作,促进乡村人才之间的交流互动,实现多方共赢。 (发言者系广东粤森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