笏朝村是阳东区远近闻名的特色美食村。该村2022年入选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2023年入选“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村党委坚持党建引领,聚焦乡村治理、绿美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将该村建设成为和美宜居乡村。
各类矛盾纠纷本地化解率达100%
下午五点多,笏朝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美利拿着笔记本来到村民家中,调解一项事故纠纷。直到晚上七点多,双方在多次的调解下达成和解,而陈美利晚饭未吃,一直饿着肚子,这是该村村干部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他轻描淡写地告诉记者:“基层工作就是这样。”
乡村治理错综复杂,涉及面广,是村两委的一大挑战。而笏朝村之所以入选2022年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与村党委加强理论武装、强化组织建设的做法息息相关。
“治理不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村干部要深入群众,以‘公心’协调多方的诉求和顾虑,统一价值取向。”陈美利对乡村治理颇有感触。在多次召开的党员学习大会上,陈美利以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党员干部学深悟透,学以致用,打牢了干部“处事为公”“为群众做实事”的干事思想,而依靠务实的作风,笏朝村党委深受群众信任。
“小积分”撬动基层“大治理”。笏朝村建立乡村治理“积分制”,将环境卫生、公益事业、绿美管护等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行为量化为积分,鼓励村民自愿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治理。在推进绿美乡村建设中,笏朝村以“积分超市”鼓励党员带头“见缝插绿”,发动乡贤认捐苗木1680株,筹集捐款47.1万元。目前,笏朝村全村绿美任务2285株,完成植树2946株,完成率达到129%。
“党建+微网格”打通治理“最后一公里”。笏朝村将全村划分为31个微网格,配备75名网格员,推进乡村治理“神经末梢”向每一户村民延伸,实现“无缝服务”。在该条件下,笏朝村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都在微小状态下得到化解,本地化解率达100%。据今年来的统计,笏朝村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8件,组织开展乡村绿化志愿服务活动12场次,办理群众微小实事50多件。
旧村场变身美丽风景线
沿着笏朝村美食街入口,一条黑色小道蜿蜒穿行,10余家玛仔餐饮店在两旁连片营业,周边互动打卡墙绘、乡村鱼塘、休闲广场、美丽庭院等点缀其间,构成一条美丽风景线。
激发内生动力推动环境“大提升”。笏朝村通过“党员带头干”,将群众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村民“齐参与”,掀起了一场场“促和美”的热潮。在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中,该村高效整治69座破旧泥砖房,高效完成村内24处三线整治,在全镇率先完成整治任务。在推进“十佳美丽庭院”和“十大党员示范园”建设中,完成打造“美丽庭院”36个和“四小园”24个,进一步推进“一户美”变为“全村美”。
美食、劳务公司、“庭院+”
带动农户和村集体同步增收
“来到笏朝,自然少不了吃玛仔。”来自本地的一名游客说。笏朝村交通网络发达,距阳江市区仅10公里,距阳江高铁站8公里,沿海高速公路、省道江台公路、县道雅北公路从村旁经过。全村以餐饮业、旅游业、种植业为主,“笏朝玛仔”特色美食更是令笏朝村远近闻名。
聚力做强美食产业,笏朝村党委打出“以环境促进”“以协会带动”两张牌。笏朝村整合各类资源资金,先后完成村主干道黑化、建成1个公共停车场、美食街周边15户农房的风貌改造。在此基础上,利用美食积攒的人气,大力推进“特色美食+乡村旅游”,将玛仔美食街、笏朝古桥、一片稻田等美食美景打卡点串珠成链,形成特色美食与乡村旅游相辅相成、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此外,笏朝村积极引导村内11家餐饮店加入阳东区餐饮行业协会雅韶分会,规范餐饮店经营行为,为“笏朝玛仔”品牌持续健康发展建立保障。为进一步打响特色传统美食名片,笏朝村以创建省级粤菜师傅名村为契机,通过提高烹饪从业人员技能水平,不断创新菜式菜品,提升游客美食体验。据统计,每年到笏朝村旅游消费人数超过20万人,拉动消费超过10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笏朝村还创办了村企——阳东区富朝劳务服务有限公司,承接农村公共设施管护、道路、绿化管护养护等业务,公司全年营收达52万元,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同时,该公司帮助解决本村40名妇女、困难户等就业难题。
今年7月,阳东区委书记李坤到笏朝村调研时提出,要进一步利用好笏朝村庭院资源,探索多种“庭院+”经济。对此,笏朝村突出党建引领,积极引导农户、村集体及社会资本盘活资源资产,探索出“庭院+农产品”“庭院+美食”等新业态。接下来,笏朝村将持续探索“庭院+”经济新模式、新路径,在实现人居环境美化提升的同时,带动农户和村集体经济同步增收。
下一步,笏朝村将聚焦推进典型村长效管护机制,落实党建引领乡村网格化治理模式。聚焦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用好典型村建设资金,流转笏朝生态停车场南边约1700平方米土地和笏朝村入口约10亩土地建设特色美食店、农特产员展销店、智能停车场等经营项目,推动村集体和群众实现增收。聚焦推进“美食+文旅”融合发展。用好笏朝村文化中心、水稻共建示范基地等优势资源,盘活闲置农房和鱼塘等资源,发展‘农家乐’餐饮新业态,打造‘农耕+非遗美食’研学精品路线丰富业态和消费体验。”陈美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