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意盎然的阳东大地,塘坪镇这个坐拥7000亩荔枝林、现存1000多棵400年以上树龄古荔枝树的千年古村,以志愿服务为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近日,该村荣获2024年度广东省志愿服务“最美志愿服务村”称号。作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和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北甘村正依托民政帮扶底色,以“党建引领+群众自治+社会协同”的创新模式,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环境之变:全村50%的村民曾参与过志愿服务
走进北甘村,村道整洁、绿树成荫,由腾退空地改造的生态蔬菜果园生机盎然,古树公园内古玉荷包荔枝树虬枝盘曲,竹溪公园竹影婆娑、溪流潺潺,村里房屋错落有致,村内公共设施完善,绿美清风和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这一变化得益于该村常态化开展的志愿服务。村民谭伯感慨道:“志愿者、社工、民政工作人员经常来打扫卫生,村里干净多了,他们还经常上门慰问,发放慰问品,很关心我们。”
据阳东益友志愿者协会副会长蔡兰取介绍,他们团队每月组织3至4次志愿服务活动,动员村民共同清理垃圾、维护设施。目前,北甘村全村50%的村民曾参与过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已成为治理北甘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新图标”。环境改善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享受,更催生了村民的自治意识——每月的“美丽庭院评比”,村民主动参与卫生清洁,形成了"门前三包"长效机制。
志愿之力:“党、群、社”三方联动的爱心密码
近日,阳东益友志愿者协会20余名志愿者走进北甘村,开展"共建和美乡村"环境整治行动。志愿者们手持工具,为老人家整理杂物、清理垃圾,细致清洁居室环境,打扫干净村场的落叶。志愿者小陈告诉记者,这是他们本月在该村开展的第四次志愿服务行动了。
在他们"暖心港湾"项目记录本上,帮扶困难家庭的200余次记录清晰可见。独居老人的帮扶档案里,详细记载着志愿者每周三次的上门服务:"健康监测、送药、心理疏导"。村民陈姨说:“志愿者们像亲人一样,教我们包饺子、插花……现在农村的居家生活越来越开心,日子越过越红火。”此外,北甘竹溪公园作为该村重要的休闲旅游营地,也成为了志愿者们开展志愿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到长假期,他们都会组织志愿者开展交通指引、环境保洁等志愿服务。
阳东益友志愿者协会副会长蔡兰取透露,除了益友志愿者协会,北甘村还联动了阳江市爱心志愿协会、大爱义工协会、乐行志愿协会、三扬敬老志愿服务队和塘坪镇机关志愿队、塘坪镇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和阳东爱心志愿者协会等多支队伍及社会组织,形成了“党建引领+群众自治+社会协同”的服务网络。
创新之策:爱心积分激活内生动力
在北甘村,"爱心积分"机制和“慈善超市”机制激活了乡村治理“一池春水”。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积分超市里,货架上整齐放着粮油等生活物资。村民可通过参与环境整治、扶贫帮困、关爱老人等志愿服务累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通过这种量化善行、激励奉献,很多村民从最初的“旁观者”变为了“参与者”和“宣教者”。积分超市的台账显示,北甘村全村注册志愿者已达300多人,占常住人口的35%,志愿服务已深度融入乡村肌理。
长效之治:多元共治绘就幸福图景
中午时分的长者饭堂飘出阵阵饭香,73岁的许伯边吃边说:"每天都能准时吃上热乎饭菜,还能和老伙计们下棋。"
据了解,北甘村率先启动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暨长者饭堂,是全市农村养老服务的样板。有效解决了农村老人日间照护的困窘,减少了村两委、志愿者及驻点社工的劳动强度,并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示范引领。截至2025年2月底,仅“北甘长者饭堂”就吸纳爱心志愿服务1500多人次,开设社工爱心服务和爱党爱国、国学传承、孝道文化等各类活动700多场次,为村内70岁以上老人提供爱心午餐15200余份,感召各类社会力量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40余万元。
村干部告诉记者,自2021年省民政厅驻点帮扶以来,省民政厅及帮扶干部感召了很多社会组织及志愿团体参与北甘的乡村治理与乡风建设,村里的多个公园、党建文化广场、文娱设施及路灯等等都是各类社会组织捐赠捐建的,最让村民们感触的是几乎每周都有志愿者来慰问弱势群体和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三年来,北甘村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道村舍都干净多了,邻里之间的互帮互促已蔚然成风。
志愿服务不是独角戏,而是全民大合唱。广东省民政厅、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驻塘坪镇帮扶工作队队长罗许平表示,能将“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与北甘村乡村治理有效结合、双向奔赴,得益于各级党团组织和社会力量的鼎力支持。他们传承善念,将“自助”与“他助”等理念和志愿服务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为老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实事,并籍此培植古村文明和漠阳文化理念,让慈爱善举在古村落地生根。他希望以"最美志愿服务村"为起点,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推动北甘村乃至阳东全域乡村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百千万工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