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阳江市阳东区东城镇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172300728830X5/2024-00040 分类:
发布机构: 阳江市阳东区东城镇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4-10-09
名称: 【吾乡吾土】石仑村
文号: 发布日期: 2024-10-09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吾乡吾土】石仑村

发布日期:2024-10-09  浏览次数:-

乡土文化是地方族群繁衍发展的

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

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

开放性、互动性强的短平快阅读

已经成为趋势

为搭建一个阳江乡土文化作品

展示和交流的公众平台

阳江日报利用新媒体

开设“吾乡吾土”栏目

旨在挖掘、宣传、推介阳江乡土文化

为阳江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让我们跟随作者

去阳东石仑村

神奇的“画中树”




石仑村

文/图 陈健瑜

   石仑村位于阳东区东城镇东面,地势以平地为主,村后靠山,那龙河从村东面流过。我关注到石仑村,是因为自媒体平台上,有大量刷屏的石仑村“画中树”内容。

“画中树”

   这棵神奇的“画中树”位于石仑村的一条小路旁,背靠屋墙,两条树干穿破“画布”,顺着黑色简笔画向上生长。这是一棵牛筋树,又名山胡椒,10年前它随一片果林被栽种在此处。随着时代变迁,果林成了一片空地,牛筋树却留存下来,并在自媒体时代变身成为村里的顶级流量。这棵牛筋树能够走入人们的视线,源于阳东区“碧道+都市农业”的发展思路:以那龙河碧道东城段为纽带,整合沿岸村庄田园景观、农耕民俗文化、锻打文化等元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旅游业态,以农文旅融合发展激活乡村发展新引擎。


图片


   位于石仑村的那龙河碧道东城段,是省级碧道试点工程,起点为金村河(那邦河)与325国道相交处,终点到月亮河入那龙河河口,途经那味村、金村、端陶村、石仑村、丹载村等5个村,与市区的两江四岸工程相连接。碧道以“江色融融碧水畔,渔歌袅袅原乡情”为设计理念,结合堤岸两边的河滩地、湿地等地貌特征,打造成一条悬于水上的乡村生态廊道。在石仑村,湛蓝色的碧道依河而建,远远望去,就像一条蜿蜒向前的“蓝丝带”,串联起休闲步道、休憩广场、观鸟平台、廊架广场、悬空栈道以及湿地公园等20多个景观点。漫步其中,移步换景,芳草遍地,绿树成荫。碧道建成的同时,石仑村将进村的水泥路改成了双向车道的柏油路,衔接外部公路与那龙河碧道,当地政府还给这条柏油路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彩虹大道”。1公里长的路,串联起都市农场、“画中树”、那龙河碧道等多个景点,既方便了游客到碧道上观光、露营,到碧道周边的都市农业基地采摘、研学,也畅通了农产品的对外运输,既是“民生路”,也是“致富路”。


图片


梁氏宗祠

   梁氏宗祠在石仑村的西南边。石仑村的《梁氏族谱》记载,在明朝前期,石仑村梁氏的先祖从江门新会迁徙到石仑村,先祖的两位兄弟则一支迁往合山,一支去了茂名。现梁氏宗祠已经修葺一新,祠堂飞檐翘角,色彩明丽,祠堂里依然供奉着祖先的牌位。逢年过节,村民们在这里礼拜祖先,寄托村民无限的希冀和祈盼——缅怀祖先、子嗣兴旺、感恩生活。
宗祠和旁边的古榕、文化室连在一起,形成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在梁氏宗祠旁边的几株高大葱茏的古榕,交叉生长,树身粗大苍劲,需四五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过来,树枝冠盖如撑起硕大的巨伞,枝叶交织,密密匝匝,缠缠绵绵,似乎在诉说时光的交替,岁月的变迁。“榕叶满川飞白鹭,疏帘半卷黄昏雨”,树上栖息着数不清的白鹭以及其他鸟类,晨出晚归,这几株古榕也是小鸟的幸福天堂。


图片


   文化室是村民常去的地方,闲暇时村民们会在文化室下下棋,打打乒乓球,或坐在一起谈天说地。
宗祠、古榕、文化室,把过去和现在连接在一起,把缅怀和文教连接在一起,把乡情和民声连接在一起,既有岁月的沧桑,又有当下的其乐融融。


图片


龙舟赛

   据村民们说,石仑村的龙舟赛,至少已有200年历史。村里的文化室整齐地摆放着船桨、锣鼓等器具,每年端午节,村民们就在村边的那龙河约赛,这些器具就派上用场了。村民们制作的龙舟平时都埋在土里,等到端午节前夕再取出来,重新装饰修补。龙舟长度可达几十米,用柚木和梢木建造,龙头高大威猛,舟身油亮乌黑,首尾鳞甲色彩斑斓,长须飘逸,极为威武。每条龙舟上是精心挑选的60名壮丁,既有桡手,也有锣鼓手,桡手负责让龙舟冲锋,锣鼓手则敲锣打鼓壮大威势并控制桡手划进节奏。每年端午节龙舟赛,石仑村的那龙河畔都是人山人海,村民放开嗓子为龙舟呐喊助威,场面极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