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阳江市阳东区那龙镇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1723707598640F/2025-00021 分类:
发布机构: 阳江市阳东区那龙镇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5-04-18
名称: 转行仅半年迎丰收!那龙镇探索如何“联农带农”增收致富
文号: 发布日期: 2025-04-22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转行仅半年迎丰收!那龙镇探索如何“联农带农”增收致富

发布日期:2025-04-22  浏览次数:-

  今年已58岁的阳东区那龙镇亨垌村农民邓叔,庆幸于自己数个月前转行种植“圣女果”,并很快迎来了丰收。

  去年10月种植的20亩圣女果,正好赶上了春节采摘旺季,现场采摘单价达10元/斤,即使到现在批发价仍有4—6元/斤。每天,他和爱人从早忙碌到晚,甚至请人采摘,保守估计,到下个月初完全收获后,收入将超25万元。

  邓叔这次的转行和丰收离不开村集体和龙头企业的支持。近两年,在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那龙镇在亨垌村创新试点“土地信用中心”,带动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并采取“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整合龙头企业的技术、渠道等优势,带动了许多像邓叔这样的村民增收致富。

1.jpg

  全程技术指导,产销无缝衔接

  2023年,那龙镇在亨垌村试点“土地信用中心”,创新探索“土地存入+平台招拍+企业管理”新模式,盘活闲置耕地1800亩,并积极招商引入龙头企业——广东景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年多来,基地内种植的水稻、蔬菜、瓜果,正被源源不断运往阳江、珠三角等众多城市居民的餐桌上。

  正是这一新模式,激活了亨垌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2023年村集体收入就从60万元提升至140多万元,位居全镇首位,还能带动周边数百名村民就业。

  不仅如此,该村鼓励村民与龙头企业合作,实现联农带农,让产销无缝衔接。为此,在试点“土地信用中心”时,还特别规划预留了一些优质耕地,以让仍有意向耕种的村民,在耕地流转出来后能继续有地耕种。

  邓叔耕种的20亩地就来源于此,这也为他省了土地平整等费用。此前,他常年在工地承包各类工程,对种植圣女果完全不懂行,因此也有些犹豫,甚至还错过了中秋的最佳播种时机。

  不过,景禾公司负责人李小强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免费提供选种、播种、田间管理、采摘等全程技术指导,其中推广的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不仅帮助邓叔实现了科学浇灌、施肥,还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同时,李小强还利用自有销售渠道,帮助邓叔打开市场。

3.jpg

融合、错位发展,实现更好联动

  “目前已有十来户跟着我们一起种植。”李小强是湛江人,在那龙镇深耕农业十余年,他说,农业是一项前期投资大、回本周期长的行业,不能仅靠资本,必须调动农民积极性,长期耕耘才能持久,因此他也希望以点带面,持续带动更多村民加入。

  李小强所在的景禾公司在亨垌村种植水稻、甘蔗、各类蔬菜和水果,但在联农带农中,他希望基地品类与农户有一定区分,既可作为基地补充,也能丰富业态,以此实现更好的联动,目前十多户农民种植的产品主要包括圣女果、番薯、百香果、木瓜、香蕉等。

  这样的思路和规划,也有另一个目的:亨垌村委会与该企业联合,正依托该村连片将近2000亩的种植基地,深度挖掘乡村文旅潜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既能拓展村第三产业发展,又能更好联动村民。

  近两年,李小强在基地种植了数十亩波斯菊和数百亩向日葵,试点“花海经济”,其中,今年春节期间吸引超1000人次游客观赏打卡。邓叔种植的20亩圣女果就在“花海”旁,“花海”带动了圣女果的采摘,游客采摘价可达10元/斤,

  而平时批发价只有4~6元/斤。

2.jpg

  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能力

  近年来,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那龙镇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推行联农带农机制,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在那龙村,发挥“三共建”单位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盘活撂荒地,流转1000亩水稻田,并逐渐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调动周边100多户农民一起种植。

  在那顿村,深挖特色产业优势,通过流转土地、引进龙头企业、规模化种植等举措,大力发展水稻、番石榴、砂糖橘、黄骨鱼等种养业,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近50万元,同时引导农户打造农耕体验、亲子采摘等项目,带动200多名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那龙镇也在积极持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在试点“土地信用中心”期间,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完善了亨垌村种植基地内数公里路网建设及相关配套设施;重修龙胜村委会东方红桥、西就村委会西围桥等基础设施,打通村内外重要道路连接线;探索财政支农资金“补改投”方式,选定亨垌村合作社开展改革试点工作,投资驻镇帮镇扶村资金200万元在亨垌村建设粮食烘干配套设施、冷链配套设施、供水管道等,既能发展资产参股型经济,更为打造粤港澳蔬菜基地提供强力有力支撑。


  文稿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