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阳东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安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全区经济发展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一、 综 合
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87.02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43亿元,同比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210.38 亿元,同比增长2.9%;第三产业增加值114.21亿元,同比增长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0219元,同比增长3.4%。三大产业为16.1:54.4:29.5,分别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增长1.6个百分点和增长1.5个百分点。
全年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11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税收收入15.63亿元;非税收入5.48亿元。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4.18亿元,同比下降3.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68亿元,同比增长2.9%;教育支出9.32亿元,同比增长0.8%;城乡社区支出0.81亿元,同比下降50.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与去年同比持平,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与去年同比持平。
二、农 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5.04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农业产值23.38亿元,同比增长1.4%;林业产值3.48亿元,同比增长12.9%;牧业产值24.44亿元,同比增长10.7%;渔业产值50.69亿元,同比增长1.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06亿元,同比增长4.6%。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0.98万亩,同比增长0.9%。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0.37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花生播种面积7.42万亩,同比增长1%;蔬菜播种面积18.36万亩,同比增长1.6%。水果年末实有面积24.22万亩,同比增长1.3%;水产养殖面积8094公顷,同比增长0.05%。全年粮食产量14.24万吨,同比增长4.3%;花生产量1.19万吨,同比增长2.3%;蔬菜产量23.23万吨,同比增长1.8%;水果产量7.35万吨,同比下降0.5%;水产品产量30.91万吨,同比增长2.3%;肉类总产量7.71万吨,同比增长7.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从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同比增长7.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同比增长4.9%,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同比下降43.1%。
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91亿元,同比下降3.4%。资质内建筑企业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4.4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7%,其中新开工面积6.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4.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9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0.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8.2%;其中,项目投资同比下降4.6%;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32%。总计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8.7%。
本年房屋施工面积112.4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9.5%。商品房销售面积15.2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4.2%;商品房销售额8.16亿元,同比下降48.2%。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62亿元,同比增长3.2%。按地域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4.8亿元,同比增长2.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81亿元,同比增长4.7%。
全年批发业销售额99.46亿元,同比增长17.2%;零售业销售额40.22亿元,同比增长6.1%;住宿业营业额0.52亿元,同比下降8.3%;餐饮业营业额7.71亿元,同比增长11.3%。
六、 对外贸易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7.2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出口额75.39亿元,同比增长7.5%;进口额1.81亿元,同比增长3.4%。实际利用外资2309万美元,同比增长1266.3%。
七、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年末境内公路总里程2493.7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7公里,国道112.88公里,省道130.59公里,县道及以下2143.27公里。年末民用机动车辆拥有量20.14万辆,同比减少0.78万辆。
全年完成货物运输量1001.96万吨,同比增长1.7%;货物周转量54251.12万吨公里,同比下降5.7%。旅客运输量32.33万人,同比增长25.6%;旅客周转量1367.67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7.9%。
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137.11万人次,同比增长3.6%;实现旅游总收入14.52亿元,同比增长9.2%。
八、 金融业
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55.58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住户存款317.18亿元,同比增长7.5%;非金融企业存款59.1亿元,同比增长30.2%。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43.67亿元,同比增长16.4%。其中,住户贷款137.55亿元,同比增长11.7%;企(事)业单位贷款105.93亿元,同比增长23%。
九、科技与教育
年末拥有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5家,高新技术企业54家。全年专利授权量161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4件。
全区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0.32万人,教职工0.99万人,专任教师0.77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5.27%,高中毕业生升学率98.87%。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全区拥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体育场馆760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34.51万册。全年参加各类体育项目比赛中共获得国家级比赛铜牌2枚,获得市级比赛金牌96枚、银牌111枚、铜牌94枚。
年末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9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2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其他270个。各类机构实有床位250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340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082人,其中执业医生(含助理)1019人,注册护士1440人,药剂和检验人员307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56‰,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死亡率为零。
十一、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55元,同比增长4.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80元,同比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29元,同比增长5.2%。
全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9.5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1.73万人。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056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75%。全年参加失业保险4.91万人、工伤保险8.03万人。
年末拥有社会福利院1家,床位4张,在院人数0人。敬老院11家,床位904张,在院人数156人。全年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1505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11686人,农村特困救助供养人数3467人。
十二、人口、资源与环境
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51.8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37万人,乡村人口31.47万人。常住人口48.26万人,城镇化率55.21%;人口出生率为6.9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9‰。
全社会用电量25.8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2%。其中,工业用电量14.8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
注:
1、本公报中2024年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各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4.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口径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5.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口径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是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7.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进行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