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村,其实叫那简村,因“冬瓜”而闻名。
“冬瓜村”不大,只是阳江市阳东区新洲镇北股村的一个自然村,几十户村民而已,可耕种土地只有200余亩。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小小村庄,到每年四五月冬瓜成熟上市季节,许多外地商贩纷至沓来,开着装载量最大至8吨大车进村、到田边直接收购。仅一季“冬种”冬瓜,为那简村创造销售收入常年保持在200万元以上,一个单品为村民户均创收10万元以上。
那简村仅一季冬种冬瓜就能为村民创造户均10万元收入。
产业兴,乡村兴。“冬瓜村”以冬瓜为主产业,20年如一日,协商共进退,为促振兴打好一个样板。
坚持种植20年,有市场口碑
那简村地处山区,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气温适宜,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冬瓜个头大、色靓、皮薄、肉嫩等特点鲜明。但在当地人看来这并不是“冬瓜村”远近闻名的主要原因。
“冬瓜村”种植冬瓜有20年历史。“不管是遇到什么情况包括亏本,村民每年都坚持种冬瓜。”珠海帮扶工作队驻北股村第一书记谢启明经过两年观察,他认为核心之一在于村民的长期坚持,与收购商有稳定的供求信任,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口碑。
那简村冬瓜实行优培优育。
长期坚持下来形成了另一大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选取了很好的品种、有一定的技术力量。那简村的冬瓜种植,采取优培优育。
每株搭一个架子,只保留一个最好的瓜,其他全部摘除,因而冬瓜整体品相好,个头大,平均每个40—50斤,有的甚至能达80斤。去年平均亩产1.5万斤,有的种植户亩产能达2万斤,而一般方法种植的冬瓜亩产只有七八千斤。此种植方式带来的一个好处是管理便利、采摘成本低。
错位发展,更有竞争力
那简村冬瓜种植的另一个特点是,错位发展。那简村冬瓜,冬种最为集中,面积也最大,当季200多亩耕地几乎全部种植冬瓜,每年11月开始耕种,次年清明至5月初收割。
谢启明说,这个时间窗口选择非常好,一是那简村采取的是搭架立体种植,光照要好,避开了5月后多雨多台风的天气影响;二是北方冬瓜刚过大面积上市时间点,海南冬瓜采摘进入尾声。
相对来讲,这个季节上市竞争不太大。去年收购价是近年来最高的一次,普遍在1元/斤以上,最高到1.7元/斤,产值超过300万元。今年农历2月是闰月,那简村冬瓜受气候影响,虫害比往年多一些,减产了20%—30%,价格也相对便宜一些,但产值仍在200万元以上。目前,那简村实际冬种冬瓜种植户只有20多户,按此计算,户均收入最少有10万元。
共同商议,发展特色产业
谢启明认为,在20年冬瓜种植历史上,最关键的一点是该村邻里关系非常融洽,种植户特别团结,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协商制,不仅有效解决了同业竞争矛盾,还形成了同进退的共同体。
那简村村口榕树下已成那简村主要议事平台。
北股村党支部书记冯方强介绍,一直以来,那简村村民在农闲或者中午休息间隙,常在村口榕树下乘凉,围坐一起聊天,分享耕种心得、交流市场行情,这里也逐渐成了村里议事平台,通过该平台达成诸多共识。
据悉,从翻土请耕种机器、购买种苗肥料薄膜等,他们采取集体洽谈购买模式,大大降低成本;生产过程中播种、施肥等环节互帮互助,增加了凝聚力和效率;到了收获季节,共享销售渠道,且事先互相通气,根据市场情况定好底价,从而避免了恶性竞争。
据悉,“冬瓜村”很早以前叫“西瓜村”,全村种植西瓜,2002年统一转种冬瓜。此后即便一些年份冬瓜价格低,甚至亏本,也没有村民退出。
“种植户之间看似各自独立,但事实上形成了‘非正式行业协会’,共同商议,达成一致行动,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益、集聚效应、品牌效益,推动了冬瓜产业做强做大。”谢启明分析道。
一线实践
▉北股村
形成4大产业,年产值近2000万元
正是在那简村带动下,北股村目前冬瓜种植面积超过300亩,2021年9月,北股村被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评为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冬瓜)专业村。
北股村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农村机耕道路,收购商可直接开着大卡车到田间收购农产品。
不仅如此,北股村已自发形成了4大经济作物产业:冬瓜、辣椒、香芋小南瓜、香蕉,种植面积超过2300亩,占该村总耕地面积近七成,年产值近2000万元。除400亩左右香蕉地由外来承包商耕种外,其余均为当地村民自发耕种,做到了实实在在地惠农。
近日,笔者开车进入北股村,穿越X750乡道和周边机耕道路,一眼望去,和很多乡村不一样,这里很少有撂荒地。谢启明介绍,北股村总共3500亩左右耕地,只有100多亩因为水源较差的旱地、水泡地、山地未耕种,“北股村整体资源非常好,百姓也非常勤劳。”
谈及销路,冯方强表示村民一般不担心,“4大产业种植了很多年,货源稳定,因此形成一定口碑,有一定固定的收购商。唯一的差别是能否卖到更好的价格。”目前,仅在北股村委会附近,自发形成了4家农产品收购点。
做好公共基础兜底服务,软硬环境过硬
2021年初珠海驻新洲镇帮扶队进驻后,针对当地好的基础条件,和当地镇党委、村党支部沟通达成共识,首先重点做好基础设施,加固大往水库,增加水位观测设施,增修水渠直接到各自然村耕地附近,以便利灌溉。
谢启明介绍,近两年还着重拓宽和修建机耕道路,满足耕种设备、运输车辆到田边,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农村道路体系,“那简村冬瓜每到收获季节,批发商将5吨—8吨大车通过机耕道路开进村里,实现田边收购,便利村民,也大大节省运输成本。”
同时,创建好的软环境,指导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土地资源进行整合,进一步促进规模化种植。“我们借助那简村模式,帮扶队员和村干部一起利用中午或者农闲时间,经常组织村民开展恳谈会,及时了解种植户情况,针对性请外部力量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华南农业大学等机构专家教授通过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技术帮扶(左二为华农大副教授冯远娇)。
目前引入华南农业大学等专业机构的专家教授提供技术指导,尤其是防虫害、施肥等环节,采取现场指导、培训,提升种植户技能水平,直接间接为种植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为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增加交易点聚集效益,去年,帮扶队和村党支部利用村委旁闲置用地修建了一个大型交易站,并成功出租给商贩,每年可创造2万元集体收入。
谢启明介绍,接下来将筹措资金,在乡道、机耕道路主要路段,利用现有电线杆等设施安装太阳能路灯,“我们还要继续做好公共基础兜底服务工作,擦亮产业品牌,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策划】赵强
【撰文】陈步上
【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