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六月,骄阳似火。驱车从阳江市区沿着雅白线进入雅韶镇雅韶村,一座座楼房错落有致、村里处处绿树成荫,不时有阵阵凉风吹来,让人在夏日的昏沉中瞬间清醒。
在宁静祥和的雅韶镇雅韶村,谭氏宗祠就位于村中心。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红色祠堂”,新修缮的石门口右侧醒目的“雅韶乡农会旧址”显得格外庄重。
1925年这里诞生了阳江第一个乡农民协会——雅韶乡农会,成为阳江农民运动的先导,对阳江农民运动有着特殊贡献。
雅韶乡农会旧址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加强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日前,阳东区以“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原来的基础上完成了该旧址修缮和改展工作。
新的布展在设计上共分为“启蒙篇”“求索篇”“燎原篇”“奉献篇”“传承篇”5个部分,将当年发生在漠阳江畔的革命往事一一重现,让参观者与“历史”对话,深入走进那段壮怀激烈的峥嵘岁月,感受岁月变迁中历久弥新的“红色力量”……
星火燎原▶▷
阳江首个乡农会诞生
阳江早期农民运动领袖谭作舟于1903年9月出生于雅韶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家有五兄妹,他排行第三。身处农村,谭作舟从小就目睹了广大农民的困苦,以及社会经济衰退、百业凋零的境况。读书期间,他勤奋好学,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接受进步思想,立志改变阳江农村旧面貌。1924年12月,在全国革命高潮影响下,为寻找革命真理,谭作舟只身负笈广州。
1925年8月,谭作舟与同在广州从事革命活动的阳江籍进步青年敖华衮、黄贞恒返回阳江,在二区雅韶(今阳东区雅韶镇)开展农运工作。经过深入发动群众,农民觉悟迅速提高,纷纷要求组织起来,对地主恶霸、土豪劣绅进行斗争,成立了阳江县第一个乡农民协会——雅韶乡农会。
这是阳江县第一个农民协会,也是广东南路地区建立起来的早期农会之一。
1925年9月至12月,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根据组织安排,谭作舟、敖华衮、吴铎民等进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五期乙班学习。毕业后,谭作舟以农运特派员身份回到南路地区开展农民运动,组织成立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驻两阳办事处并任主任。
为积极推动农民运动,他和同志深入农村,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以组织农民座谈会、唱革命歌曲、讲革命故事等形式宣传革命道理,引导农民群众走革命道路,追求不受剥削压迫的生活,大大加快了阳江农民运动的发展。
至1926年12月初,阳江县农民协会正式成立。此时阳江拥有县、区、乡三级农会,共有会员12000多人,农军有枪800多支,农民运动已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
在此期间,农会开展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运动,对霸占村、学校公物公款的土豪进行斗争,对因索债索租强拉佃户耕牛的地主、打死打伤人的恶霸进行索偿等,农会为农民撑腰作主,贫苦农民第一次体会到当主人的甜头。
英勇就义▶▷
17名革命志士壮烈牺牲
正当农民运动蓬勃发展,革命力量不断壮大之时,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当年4月15日凌晨2时许,阳江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清党”行动。军警包围了县党部、工会、农会会址和一些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国民党左派人士的住处,分头逮捕革命人士。在国民党阳江县党部,逮捕了敖昌骙、梁济亨、梁本荣、梁介年等;在农运特派处,逮捕了谭作舟、黄贞恒、谭启沃等,共16人。
同时,国民党反动派还在各区、乡进行“清党”追捕农会农军主要成员,几天内,便逮捕了共产党员、革命群众二三十人,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16名革命志士被捕后,在阳江县监狱拘留了19天。5月3日,包括中共阳江县特派员罗济奇在内的17名共产党员及革命志士被解往广州,最后被带到广州南石头监狱。
在狱中,面对酷刑,谭作舟等人坚持真理,坚贞不屈,表现出共产党员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和坚定的革命立场。敖昌骙在监狱中先后写诗四首,其中两首云:“奋斗两三年,锄奸志亦坚。早知遭毒手,恨未御防先。”“白色逞恐怖,珠江激怒鸣;英魂长不灭,夜夜绕羊城。”谭作舟则在一条短裤上写家书给其弟:“弟弟,我今为革命死矣,死得其所,望弟继吾志愿。”
最后,他们于1928年9月5日英勇就义,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广州红花岗(现广州烈士陵园南边)。被枪杀的16名志士和病死于狱中的张乐华,在阳江合称为“阳江十七革命烈士”。
轰轰烈烈的两阳地区农民运动就此告一段落,但播火者播下的火种使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迅速扩大,最终指引广大同胞走向胜利。
薪火相传▶▷
一门四代28名军人
谭作舟牺牲时才26岁,没有留下子女,但他的家国情怀却在家族中无声地传承,从1950年到2022年8月,激励了谭氏家族一门四代共28人参军报国。这28名军人遍及陆军、海军、空军、武警等,兵种齐全、英姿飒爽的他们,是每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在雅韶村谭作舟故居,谭作舟曾经住过的房间,一面墙上挂满了谭家后人穿着各种不同军种军装的照片。多年来,每一个通过入伍审核的谭家人,都会在穿上军装的那一刻,郑重留下一张照片,并将照片贴在家中的墙上,用行动践行着先烈的遗志。
谭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每年节假日聚会,都会集体重温谭作舟的几封家书,并作为家风传承。谭作舟牺牲后,他的五弟谭作楫把那些家书谨记在心。“我父亲一辈子不敢忘记自己三哥最后的遗嘱,并把这些话作为家风传承,讲给每一个子孙后代听。”谭作楫二儿子谭中武回忆道。
谭中武的弟弟谭中岳从戎40余年,2007年在师级岗位退休。他说,三伯父的遗志和父亲的教诲,像人生前进的灯塔,一直在指引着自己前进的方向。
在谭家后辈眼中,谭作舟追求真理、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家国情怀,既是这个家族传承的家风,也是这个家族的“魂”。
现在,谭中岳和谭中武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每年给孩子们念谭作舟的家书,讲家庭的革命故事。谭家兄弟说,自己从未要求过孩子一定要当兵,但融化在家族血脉里的红色基因,早已成为他们的默契。革命的信仰、顽强的斗志,红色家风已然在谭家每一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激活“红色引擎”▶▷
驱动文旅融合发展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雅韶乡农会的修缮和改展,再现了大革命时期谭作舟烈士等一批革命者伟大的革命斗争精神。据了解,修缮后的雅韶乡农会旧址将于6月底以全新的面貌与游客见面。为配合新展揭幕,当天,阳东区将于雅韶镇镇标广场举办“百年传薪火 奋进新征程”红色主题晚会,让群众共享文化成果,进一步凝聚红色力量。
作为阳江的革命老区,阳东区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近年来,阳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及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为彻底摸清全区红色遗产“家底”,阳东区委宣传部联合多个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认真开展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对全区范围内党的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党史人物的故居、重大战役战斗遗址,以及各类纪念馆、展览馆等纪念设施进行全面排查,并对重点革命遗址进行修缮布展、挂牌立碑工作。
目前,全区各类红色革命文化遗产共有32处,已完成许氏宗祠——中共阳江县委旧址、恩阳台独立大队活动旧址、谭氏宗祠——雅韶乡农会旧址等多个革命遗址的修缮布展工作。同时,积极将革命遗址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许氏宗祠——中共阳江县委旧址、谭氏宗祠——雅韶乡农会旧址、新洲镇革命烈士陵园、福祥社——中共阳江县委旧址、恩阳台独立大队活动旧址等5处革命遗址被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今年3月1日,恩阳台独立大队活动旧址还成功挂牌成为阳江市国防教育基地,目前正在积极申请成为广东省国防教育基地。
红色历史也是宝贵的文化资源,近年来阳东区坚持用文艺作品讲好“红色故事”,大力支持革命遗址相关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近期,该区还举办了“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红色文化”摄影作品展征集活动,旨在通过广大摄影爱好者的镜头深入挖掘和记录阳东区优秀的红色历史记忆。
为加强全区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2022年,阳东区举办了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及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研讨会,邀请市级多个相关单位代表,围绕如何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建言献策。
会上,多个代表都提出打造红色旅游新IP,连点成线、织线成面,不断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当下,阳东各有关镇和部门正积极将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结合红色旅游联合推进,精心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让红色资源成振兴发展的“新动能”。以恩阳台独立大队活动旧址为例,这一革命根据地遗址所在地自然风光秀美,拥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硬件”。阳东区立足资源禀赋,以恩阳台独立大队活动旧址为出发点,将新洲、大沟、雅韶、东平等镇的革命遗址串珠成链,精心打造一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擦亮阳东红色旅游名片。
阳东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区将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掘红色文化的历史内涵,在保护中整合资源,通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扎实做好红色文化连片建设与保护工作,让红色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