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 > 文化机构
“加快补齐文化事业短板”专题调研
文章来源: 阳东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    发布时间: 2018-03-15 11:37    浏览次数: -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加大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切实抓好公共文化设施完善提升和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日益完善,群众文化需求初步得到满足。

         一、基本现状

   (一)做好农家书屋升级工程

   制定《阳东区农家书屋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5年—2017年在全区152间农家书屋中共选取了45家农家书屋,通过政府采购共配送图书3万多册,阅览桌椅一批文体设备一批乐器一批2017年东平镇良垌村委会农家书屋,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全国示范农家书屋”。

    (二)加快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推进基层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按照省公共文体设施全覆盖的工作要求,大力推进我区“区、镇、村”三级公共文体设施建设。

1、目前我区已建成了区级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和文体健身广场(简称“三馆一场”),其中文化馆和图书馆综合大楼建筑面积5500多平方米,按照省级馆标准,区文化馆建筑面积要达2000平方米,区图书馆建筑面积要达5500平方米,按照标准未能达标。现两馆设置多个功能室,可免费为群众提供舞蹈排演、公众展览、科普培训、文艺交流、图书解读、电子图书信息查阅等文化服务;体育馆共三层,高18米,座位2100多个,建筑面积4928平方米,可供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及晚会、会议、会展等活动使用;文化健身广场面积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内有4个连片标准篮球场,10个羽毛球场,10张室外乒乓球台,3条健身路径、休闲活动场所和一大批健身器材,可为群众跳舞、散步、健身等活动提供免费便利场所。区博物馆未建。

2、镇级建成11个综合文化站(其中1个省特级文化站、2个省二级文化站和8个省三级文化站)11个乡镇文体广场完成了7个,还有4个镇未完善,其中红丰镇、塘坪镇、大八镇文体广场在建,那龙镇未建;173个行政村(社区)约完成了77个建设任务(含精准扶贫50个),余下96个未建或未达标;阳东区人均公共藏书现有0.91册,距目标值1.2册还差0.29册,按全区45.77万人口计,共需增13.2万册图书。

       3、积极推进示范点建设工作和总分馆制建设工作2016-2017年我区申报了16个省级示范点建设项目(其中3个文体广场17个市级示范点建设项目(其中4个文体广场)。完成了1个总馆、11个镇级分馆和18个村级服务点的总分馆制建设任务,充分发挥了以点带面、上下联动的带头示范作用,做到资源共享。

(三)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基本情况。

   我区现有常住人口46.09万人,2017年公共财政文化支出5476万元,比2016年增长60.16%,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118.81元。

(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2016-2017年我区围绕“幸福阳东”这一主题,联合开展了“百姓大舞台”文化惠民文艺演出进基层活动35场、“文艺大蓬车”10场、“幸福阳东·百姓舞台”文艺下乡巡回演出9场,联合举办了公益性艺术培训25场,参加群众达3000多人;组织举办了6期包括书法、摄影、非遗主题的巡回展览,搜集书法、摄影作品400件,观看群众达30000人次;举办了阳江市东平闸坡两地咸水歌交流演出、阳东区群众广场舞蹈大赛、红丰镇群众广场舞大赛、大沟镇十大歌手大赛、雅韶镇和塘坪镇元旦晚会、东平镇“叹渔歌”歌会等活动;实施流动文化服务工程,开展农村电影放映活动,成立了6个专业电影放映队进镇入村为群众放映公益电影,全区11个乡镇年均放映1800多场电影;实施好区岭南书香节的读书活动和流动书屋入乡镇活动。我区通过舞台艺术和开展体现当地民俗风情的图片、书画展览等,多元化地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取得了娱乐、宣传、教育的三重效果。

   (五)弘扬创新漠阳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大体现古人生产、生活、情感和思想,表达古人志向,以不同方式反映历史民俗风情和社会现实,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搜集400多条非遗线索,分属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个类别,在阳东区域内分布。同时通过深入调查,搜集资料,形成文本后,公布区级保护名录5个,分别是:《阳江咸水歌》(传统音乐)、《阳江客家山歌》(传统音乐)、《三月三》(民俗)、《武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刀剑制作》(传统技艺);市级保护名录4个,分别是:《阳江咸水歌》(传统音乐)、《阳江客家山歌》(传统音乐)、《三月三》(民俗)、《传统刀剑制作》(传统技艺);省级保护名录1个,是:《阳江咸水歌》(传统音乐)。同时普查一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渔家夜嫁》、《打堂枚》、《许福》、《阳江七月十四支幽》、《粤剧》、《端午节》、《打铁》、《海朗城藏宝传说》、《百足山传说》。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人民群众用于文化消费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在文化与科技、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这个大环境下,我区文化事业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挑战。

(一)文艺作品多而不精。虽然,阳东近年来创作了一大批广受社会欢迎和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但究其影响力也仅限于区际或者市际小圈子,而真正属于艺术精湛、特色鲜明、包装精美、影响深远、层次较高的精品力作可谓屈指可数,对于入选“五个一工程”的文艺精品更是没有。

(二)文化设施不达标。对照上级标准,阳东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达标现象比较突出。比如,“创文”要求区级文化馆和图书馆达到二级馆建设标准,要求占地面积达到6000平方米。目前阳东的文化馆和图书馆总面积才达5500平方米,这与创文验收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而镇、村两级的文化设施与上级的建设标准更是相差甚远。

(三)文化发展资金不足 。2017年,阳东的公共财政文化支出为5476万元,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为118.81元,与广东省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250元的目标值差距较大,由于文化发展资金不足,导致阳东许多文化发展项目处于“等米下锅”的被动局面。比如,阳东原本规划建设黄安仁艺术馆,但苦于筹集建设资金,致使黄安仁艺术馆建设项目一再搁置,导致一张独具阳东特色的文化名人名片没有亮出来。

(四)文化专业人才不够。 上个世纪,阳东相继培养出了享誉国内的书画大家黄安仁、陈醉,近年来,也相继培育出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钟盛、广东省基层文化能人梁琪、陈家顺等人,但即使这样,阳东的文化专业人才还是远远不足,缺乏文化领军人物现象突出。就阳东作协而言,全国较大影响的作家基本没有,省作协会员只有4名,占作协人数比例不足7.7%,而且30岁以下年轻一代的会员只有寥寥6人,文化人才发展现状令人担忧。

(五)文化产业散而不强。虽然阳东的文化+融合发展规模初显,也颇具特色,但文化产业散而不强的基本面没有变,“文化+饮食”“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基本都是以小作坊的形式存在,尚未培育和发展成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拳头企业和现代化文化产业链。

        三、关于“加快补齐文化事业短板”的几点建议

(一)发展阳东特色文艺精品。阳东海滨风情和历史文化元素较为突出,既有自然风光、历史景点,又有人物传说、传统文艺,这些凸显区域特色的载体,既是展现阳东文化魅力的外在名片,也是打造文艺精品的宝贵资源。要充分借助这些优质的特色资源,积极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实地采风,并邀请文艺大家进行联合创作,努力生产创作出更多传承历史文化、深受社会欢迎、获得群众认可的文艺精品。

(二)加大文化资金投入力度。要从政府层面出台文化发展资金政策,从土地出让金、房地产开发等项目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稳定文化发展资金来源。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文化发展投入机制,采取“财政安排一点、向上级争取一点、社会资金帮扶一点、群众自觉投入一点”的方法,筹集好文化发展资金,重点解决黄安仁艺术馆、区图书馆、文化馆等一批特色明显、基础较好、影响较大的文化设施建设经费问题。

(三)培育发展文化专业人才。要在做好高端文化人才引进的同时,抓好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同时,上级有关部门也必须加大对基层文艺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从中选拔一批综合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文化骨干,通过轮岗学习、交流学习和外出培训学习等方式,提高文化人才水平。

(四)健全完善文化发展机制。建立激励机制,由政府拿出专项资金,设立文艺创作生产奖,奖励一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文艺项目的个人和团队,激励文艺工作者创作生产文艺精品的热情。设置文化发展扶持项目,对在全省乃至全国已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项目,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必要的帮扶,引导文化品牌项目不断发展壮大。

    (五)改造升级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改造升级,通过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争取帮扶等形式,着力解决区文化馆等一批建设标准不达标等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继续做强做大做优“幸福系列”“和谐系列”文艺演出品牌,总结和推广“总分总”文艺演出合作模式,探索更多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文化演出品牌,推动文艺演出更好地向基层延伸。

    (六)致力发展阳东文化名片。用好“古村落群”传统文化名片,通过整体打包的形式,将古村落群整合成旅游项目,引进商家进行综合开发,打造阳东“古村落群”旅游发展特色名片。突出阳东文化名人效应,尤其是规划建设好黄安仁艺术馆,打造成阳东名人文化参观景点,培育成阳东名人文化名片。

    (七)注重培育骨干文化产业。在现有文化+创意的产业发展基础上,有计划地培育和发展以手工制作为主、继承传统生产方式的风筝、漆艺、根雕、竹器编织等乡土产业,逐步将传统手工文化产品引向市场化、规模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采取整合邻近旅游景区、酒店、餐饮、康乐串联成线的策略,打造“滨海休闲、民俗风情、田园观光”三大旅游精品线路。做强做大文化+饮食产业,通过宣传和推广,扩大阳东美食影响力,并有计划整合饮食资源,推动阳东特色美食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阳江市阳东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8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