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温暖的春风,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吴世军带着他的学生教学于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位于阳东区的实训基地。基地里,澳洲坚果树葱葱郁郁,紫花风铃木繁花似锦......每个示范区都充满生机活力,展示着吴世军助力乡村振兴实践的丰硕成果。
深耕农林20载
太阳底下,一顶普通草帽,一张黝黑的脸,是吴世军田间地头辛勤作业的标志。平易近人是吴世军给人的第一印象,亦师亦友是学生对他的最终评价,他的学生总是亲切地称他为“草帽黑博士”。吴世军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士,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是粤西林果教学实训基地的主要负责人,也是乡村振兴的务实实践者。在农林业研究、应用和推广上,吴世军已经深耕了20个年头。
1984年,吴世军生于山东省一个农村家庭,家里的花园让吴世军从小接触林业种植,激发了对农业的浓厚兴趣。从山东农业大学本科毕业,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读研、读博,吴世军始终没有离开对农业的深耕研究。吴世军在众多主流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SCI收录8篇,授权专利20项,参加新品种研发3个,认定成果2项,参编著作3部。2012年,怀着对农业的独有情结,吴世军步入了农业技术教学队伍中。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我希望以自身所学所识,培养更多有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农业人才,把农业技术推广出去,把人才吸引回村,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大局。”谈起自身的执教理念,吴世军深有感触。在执教时,吴世军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坚守岗位,勤勤恳恳,把知识、研学经验以及工作经验等毫无保留地讲授给学生,希望学生学到真本领。对学生来说,吴世军是良师、也是益友,在吴世军的指导下,学生分别获得了互联网+省级金牌、赢在广州、攀登计划、生态杯等创新创业大赛奖项;获得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
“既然来了,那就认真到底。”
在教学的同时,吴世军不断关注着学院的发展。吴世军发现,学院缺少实习实训的场所,是学院发展的一大堵点。“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位于广州天河区,难以扩展实习环境场所,而对于农林学的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吴世军一语道破,学院当时需要建设一个实习基地,建立产业体系,因为有了产业才能手把手教导培训,增强学生实操能力,把学生的理论问题解决在田间地头。
吴世军对实习基地有自己的看法。他深知,实习基地不单服务学院,也可以为社会产生良好示范效应。于是,吴世军怀着热枕,开始着手谋划“产、学、研、用、创”五位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多年来,吴世军协调学院、合作企业与相关部门,抽出空闲奔走于省内各市,看地点、谈方案、谈落地,毫不懈怠,为实习基地落地建成尽自己的责任。有志者事竟成,2019年,吴世军牵头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在阳东区红丰镇红五月农场创立了粤西林果教学实训基地,为实习基地建设打下了基础。
“既然来了,那就认真到底。”对吴世军来说,基地落地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基地建立之初,广东生态学院依据地形地貌特征,制定“一环、一径、八区”空间布局,并分平整、种植和长期经营三阶段发展,分别交由三任负责人分段建设。具备适应长时间野外工作能力、熟悉农业管理、善于对接协调的吴世军,当上了基地第三任负责人。
“经过了前两任负责人的建设,基地具有了一定规模,而我的任务,则是要把它管理好、经营好,产生可观的效益。”新的使命、新的任务给了吴世军更高的要求。接手基地后,吴世军时常在学院、基地、相关合作企业等多地来回奔走,在教导学生和自身研学之余,还要谋划基地的发展,管好基地产业,并探索新的经营项目、示范推广项目等。任务繁重,但吴世军不负众望,凭借自身过硬的业务能力,和从事过国家科技特派员项目管理、比尔盖茨基金项目科技扶贫、联合国开发计划部署国际合作等工作的经验,吴世军成功主持1个国际项目、2个国家级项目、6个省部项目落户基地。同时,基地也满足了该学院每个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博士科研。吴世军表示,接下来他将乘势而上,继续谋划各种特色种植项目、示范推广项目,努力让项目取得成效、成果得到推广。
“把农民的实际问题,解决在田间地头。”
作为吴世军农林业技术推广的主阵地,基地面向各大农民开展各类技术培训,目前,基地累计提升1万余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训农民5000多人,推广特色林果种植3.5万亩,特色水产养殖5000余亩。
而农民培训与学生培训不同。吴世军说:“农民是带着经验,带着问题来的。实用技术的培训是他们最想要的,所以要讲授在田间地头,把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在田间地头。”于是,吴世军再次压缩时间,走出基地,深入农村田地间,将农业技术“送货上门”。多年的培训,吴世军感悟农民缺乏的知识很多,而且基础参差不齐,对此,吴世军将自己的微信、手机号码等联系方式交给农民,做好了长期指导的准备,不厌其烦地指导农民种植,通过这种短期培训加长期咨询的方式,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赢得了不少农民的称赞。
20年来,吴世军以勤恳的态度,致力于农林业研究、应用和推广工作。他以“草帽黑博士”的外号为荣,不畏艰辛投身乡村振兴实践,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带动群众依靠勤劳致富、依靠劳动创造幸福。他希望,能够带动更多人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中来,共同努力,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