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烧”“咽痛”“传染性强”
夏季是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季
不少患儿因出现
发热、喉咙长“泡泡”等
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就诊
👇👇
记者从市人民医院相关科室了解到
近期医院的疱疹性咽峡炎
就诊量有所上升
该病传染性强
多发于学龄前儿童
中小学生甚至成人也有感染可能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一般症状表现为咽痛、流涎、咽峡部出现疱疹等,严重的会出现高烧不退和并发肺炎。
该病患者一般为儿童,患儿检查时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腭垂的黏膜上可见多个2至4毫米大小的灰白色疱疹,1至2天后疱疹破溃则会形成小溃疡。
7岁以下儿童为易感人群
“7岁以下儿童为疱疹性咽峡炎易感人群,感染后可能出现高热或38℃到39℃之间的中度发热,口腔咽下部、上颚出现疱疹溃疡。”该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黄永潮介绍,疱疹性咽峡炎好发于儿童,也可能传染成人。当成人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应避免与患儿密切接触,以免感染。
近期,儿科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有所增加,呈小规模聚集发病,比如部分呈现家庭聚集现象,也有的幼儿园出现几个孩子先后患病的情况。
“家长不用过度恐慌,该病症属自限性疾病,病程为1周左右,多数患儿可自行痊愈。”黄永潮表示,治疗方案主要是予以对症治疗及隔离治疗,如对发热患儿进行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或予以相应的药物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可通过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和接触方式传播。”黄永潮提醒,为了避免疾病传播,家长和孩子都应注意手部卫生,避免接触患儿。
看护人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每日对其玩具、餐具、个人卫生用具等清洗消毒。
如何区别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
孩子得了疱疹性咽峡炎,很多家长会误以为得了手足口病,该如何区分这两种病?
手足口病还经常出现手、足、臀部肛周甚至四肢皮肤等部位的皮疹。
与此同时
近期也是百日咳高发期
2月至6月市人民医院
共确诊418位患者
其中6月的病例高达159例
近期患者明显增多
▼
“近期的患者增多了,尤其是确诊百日咳的患者显著增加。”陈捷告诉记者,从今年4月开始,百日咳发病率显著增高。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各个年龄均会发病,以小于5岁儿童为主。典型症状以阵发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常出现反复剧烈咳嗽。如果合并感染,患者会出现低热现象。
在接诊过程中,陈捷发现不仅大龄患儿明显增多,青少年和成人也患上了百日咳。
记者在市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了解到,今年2月百日咳的确诊病例数量为2例,6月的百日咳病例高达159例。2月至6月共确诊418例,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
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报告百日咳 59458例,致死13例,报告的发病数是2023年同期(2241例)的26倍。
为什么百日咳病例激增?
▼
陈捷表示,近30年来,疫苗的普及让人们避免感染百日咳,即使感染也症状较轻。但从今年年初开始,由于病毒传播活跃和人群免疫力下降共同作用的结果,沉寂已久的百日咳再次来袭,多个国家百日咳病例飙升。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久咳不愈需就医
▼
“百日咳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易感者吸入带菌的飞沫而被感染,所以在密闭或拥挤的环境中,如学校、托儿所和家庭内部,传播风险尤为突出。”应对这一态势,陈捷建议,首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戴口罩、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易感染部位。
其次,对于儿童,尤其是小于5岁的儿童,家长应按时带他们前往医院接种百日咳疫苗,确保他们获得充足的免疫力。
此外,如果发现孩子出现长时间且剧烈的咳嗽,尤其是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应立即就医,避免病情恶化。
在预防百日咳的同时,也要注意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在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中长时间停留,以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注意预防
发给亲友
来源 :阳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