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条已关闭
已跳转到顶部内容区域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疫情防控专栏
广州昨日新增“14+6”!白云/花都/番禺部分管控区域解封→
文章来源: 阳东发布    发布时间: 2022-04-21 10:05    浏览次数: 341

  速览疫情

  最新消息

  ▼▼▼

01.

  广州昨日新增“14+6”,2名确诊病例在管控区域排查中发现

  
据广州卫健委最新消息,2022年4月19日0时至24时,广州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4例(其中3例为此前已公布的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和本土无症状感染者6例

  

新增14例本土确诊病例和6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情况:

本土确诊病例1:(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

女,6岁,中国籍,居住在白云区同德街道横滘五约三巷,为广州市4月18日已公布的本土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


本土确诊病例2:(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

女,2岁,中国籍,居住在白云区白云湖街道大冈村,为广州市4月18日已公布的本土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


本土确诊病例3:(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

男,65岁,中国籍,居住在白云区黄石街道祥景花园,为广州市4月12日已公布的本土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


本土确诊病例4:男,42岁,中国籍。

本土确诊病例5:女,31岁,中国籍。

本土确诊病例6:男,41岁,中国籍。

本土确诊病例7:男,7岁,中国籍。

本土确诊病例8:男,3岁,中国籍。

本土确诊病例9:女,4岁,中国籍。

本土确诊病例10:男,5岁,中国籍。

❏ 上述病例4-10居住在白云区白云湖街道大冈村,在隔离管控的密切接触人员排查中发现。


本土确诊病例11:女,7岁,中国籍。

本土确诊病例12:女,9岁,中国籍。

❏ 上述病例11、12居住在白云区黄石街道祥景花园,在隔离管控的密切接触人员排查中发现。


本土确诊病例13:男,37岁,中国籍。

本土确诊病例14:女,79岁,中国籍。

❏ 上述病例13、14居住在白云区白云湖街道大冈村,在管控区域排查中发现。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女,6岁,中国籍。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女,7岁,中国籍。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3:女,8岁,中国籍。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4:女,49岁,中国籍。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5:男,14岁,中国籍。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6:男,32岁,中国籍。

❏ 上述无症状感染者居住在白云区白云湖街道大冈村,在隔离管控的密切接触人员排查中发现。

上述新增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均已转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隔离治疗。

  
02.

  广州白云最新消息:多镇街解除管控

  20日,广州市白云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关于调整部分管控区、防范区的通告(第15号)。

  据通告——

  
根据疫情防控形势,经疾控等相关部门研究评估,按照分类分批的原则,报市防控指挥部同意,自4月20日起对白云区部分管控区、防范区进行调整,相关事宜通告如下:

对钟落潭镇、江高镇、太和镇、人和镇北二环以南、均禾街、龙归街、大源街、同和街、京溪街、景泰街、金沙街、鹤龙街及西至机场路、东至白云山、北至黄石东路、南至桂花路区域解除管控,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

请广大市民朋友持续做好个人日常防护,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出入公共场所时,请配合做好扫码、亮码、测温等防控措施。如有发热等不适症状,及时就近到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


  

03.

  广州番禺区:南村镇封控管控防范区解封

  4月20日,广州市番禺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关于南村镇封控管控防范区的通告,详情如下:


  
4月20日,番禺区南村镇的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以下称三区)通过疾控专家评估,正式解封

截至4月20日,南村镇三区除确诊病例外,其密切接触者以及三区内人员的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三区污水样本、环境样本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经疾控专家评估,南村镇三区符合解封条件,于4月20日解封。

  

04.

  广州花都区:新华街道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解除管控
  20日,广州市花都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关于解除新华街道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域的通告(第34号):自2022年4月20日12时起,解除新华街道的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管控。

  
据通告——
  
一、新华街五洲花园小区,解除封控区管理措施

二、云山大道以南、体育路和百花商业广场以北、花都体育中心和天贵路以东、田美河以西区域(封控区除外),解除管控区管理措施

三、新华街全域(封控区、管控区除外),解除防范区管理措施

“解封”不等于“解防”。解封后各经营单位要严格落实扫码、亮卡、测温以及场所通风、清洁消毒等措施。请广大居民朋友继续支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验核酸、打疫苗,共同维护个人和公共卫生安全。

  



来源:广东卫生在线


已跳转到底部内容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