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公历尾数2日、7日,为塘围圩日。何为圩日呢?其实通俗地说,就是赶集。塘围圩位于阳东区红丰镇,靠近市区,是我儿时经常出入的地方,浸染了我们童年时期的许多美好的回忆。我在塘围中学读初中时,每天都会骑自行车穿过塘围圩抵达学校。印象中的塘围圩,一年四季充满了人间烟火,总是热闹非凡。每到圩日,几乎可用“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来形容它的场景和繁华。据《阳江县志》记载:塘围圩初建于明末,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塘围一盏灯”“塘围圩的猪仔”“黎赏个老婆”“周号弹琴”“计分个朝”等一些古今趣谈曾在塘围圩场里口耳相传开来,增加了它的人文底蕴。
圩日一早,编织手工竹制品的,插花的,做糕点的,养鱼的,养家禽的,从四面八方涌来,涌入塘围圩市场。这里成了十里八乡会聚而来,探讨买卖的集聚地。那时,家里没有私家车,甚至摩托车也不多,上了年纪的老人,皆依靠双脚走四方。圩日,在村道上来回往返载人的三轮车,便成为了一道流动的风景。
塘围圩,历经风雨与阳光的磨砺,几番乡村变街市,街市变城郊,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的塘围圩呈现出了属于现代的美丽气质。你看通往塘围圩的公路,也由原来的两车道变成了四车道,路面不仅宽敞整洁,而且更加自然畅通。圩道两旁的建筑错落有致,巷道规划整齐,四通八达。两旁的绿色植物更是人间自然的一道最美丽的色彩画。路旁有大药房、照相馆、杂货店、水果店,还有家用电器店,蛋糕铺……应有尽有,简直有点目不暇接。尤其是在塘围圩的周边,还有特别大型的购物商场,大酒店等。就连充满了人文教育的塘围中心小学及塘围中学都构建得如此漂亮,它们围圩而立。像诗,也像自然中的散文。比起以往,就算不是圩日,老百姓的生活亦是非同凡响,热闹如潮,多姿多彩。
大姨旧居就离塘围圩口不远。我记得小时候每到圩日,父母都会带着我们到塘围圩采购一些日用品,有时还在集市上给我们姐弟买几件新衣裳,会在大姨家歇脚喝茶,吃饭聊天。大姨常常从塘围圩市上,买来新鲜水果,好吃的饭菜,招待我们,待我们吃饱喝足,要起身告辞时,大姨还要用大红色的购物袋,装一些糕点糖果之类的零食,让我们带回家吃。妈妈说,大姨重亲情,谁家有困难,大姨总是施以援手,关怀备至。在塘围圩一带,谁不知道“陈美先牙科所”呢?那是大姨开的,大姨和大姨夫,夫唱妇随,早年间开了间牙科所,慕名而来的人,排成了队,前来补牙或做牙。大姨和大姨夫勤劳而作,诚意经营,牙科所越做越大,如今已有第二家、第三家牙科分所。表姐和表哥在学校毕业后,子继父业,也做起了牙医。
塘围圩的路边摊位有卖本地香蕉、菠萝蜜;年轻人则在售卖创意的手工糕点。有些在兜售玉米棒子、煎果饼子、鹌鹑蛋之类的熟食,还有些围圈卖鸡鸭鹅、卖猪崽苗的。年纪稍大但精气神很好的老人,坐在一张竹椅上兜售篮子、簸箕、箩筐之类的竹制品。此外还有摆摊修理家电的、有做钥匙的、有修补鞋子的、有修钟表的,远处有卖鱼肉蔬菜瓜果的男男女女……
没有美食的地方是没有灵魂的。来塘围圩的人当然要来一碟本地特色小吃:猪肠碌,要么点一碗鹅乸饭、一份牛腩粉,要么来一碗白粥。圩场周边随处可见的“老麦鹅乸饭”“燕姐大碗粉”“康民白粥”等招牌店。最不显眼的白粥,是这里小吃中最低门槛的高贵。只收一碗粥钱,经济实惠,配备的则有炒花生米、榄角、豆豉、瓜咸、酸菜、益智、炸鱼仔等多种福利配菜,任选任吃,惊喜到你不敢想象。这已经成为塘围美食的一张招牌名片,广受大众青睐。
生于斯长于斯的我,看到塘围圩的繁华依旧,总有一种岁月和日常并存的纵深感,幸福充盈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