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阳东区财政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
文章来源: 阳江市阳东区财政局    发布时间: 2023-02-27 16:36    浏览次数: -

      2022年,区财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工作安排,加力提效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财政收支管理,保障重点项目支出和民生支出,不断推动阳东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2022年财政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形势,我们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组织抓好收入,切实兜牢“三保”底线,较好地保障了我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企稳回升,助力稳住全区经济大盘。

      (一)坚持抓好党的政治建设。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深入抓好党的政治建设。一是开展“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模范机关创建实际成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主题活动,推动全局党员干部当好“三个表率”,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到具体行动中来。二是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实况,认真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全面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跟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三是围绕《阳东区财政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健全组织制度体系、党员教育长效机制,结合“党员亮身份、党群心连心”活动,组织党员干部下沉到社区网格,参与三共建结对村、乡村振兴挂点村志愿服务活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政治自觉。

      (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一是定期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组织干部职工观看警示教育片、教育读本等廉政教育学习资料,全面压实“一岗双责”政治责任。二是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财政系统落地见效。三是持续优化干部队伍,充分利用财学平台、干部网络学院、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突出政治标准和实干成绩导向选人用人,为阳东财政事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全力抓好预算收支管理。坚决落实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平衡好收入增长与税源涵养的关系,加强财税联动,挖掘增收潜力,积极抓好税收征管工作。严格贯彻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坚持以收定支的原则,保障全区重点项目支出。

      2022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74944万元,同比增长12.59%,其中:税收收入累计完成13877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08%,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79.33%;非税收入累计完成36165万元,同比增长47.21%。2022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440680万元,同比增长8.80%。

      (四)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积极筹措资金,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综合运用政策工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力保障区中心工作。2022年共投入融湾攻坚及重点工作经费3731万元,为“融湾先行”十大攻坚行动及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支持重点交通项目建设。2022年投入资金13317万元,重点支持国道G325线阳江市江城坪郊至轮水(阳东段)建设项目、农村公路单改双和“错车台”建设项目、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核心工程。着力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申报省级先进装备制造业项目、省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和企业技术改造等项目资金共1479万元,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区经济竞争力。大力支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61330万元支持珠海(阳江万象)产业转移工业园完善园区设施、保洁绿化等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园区承载能力。落实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用财政收入的“减法”换来企业效益的“加法”、市场活力的“乘法”。2022年,我区累计完成新增减税降费8.12亿元,其中缓税缓费4.11亿元,有效帮助全区企业纾困解难,助力市场主体稳健发展。全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争取上级转贷专项债券项目资金9.4亿元,用于支持区妇幼保健新院、经开区基础设施、水系综合整治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

      (五)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完善财政支农投入优先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统筹资金支持乡村振兴。2022年共计统筹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7000万元,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统筹安排驻镇帮镇扶村资金23441万元,投入中央财政衔接资金875万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切实推动乡镇持续高质量发展。大力支持污染治理。投入农村生活垃圾(含污水)收集运输作业费1573万元、农村保洁奖励资金531万元,投入1350万元,支持推进水系整治及重点地区中小河流的治理。

      (六)持续兜牢民生保障底线。2022年全区落实民生类支出32.02亿元,同比增长4.82%,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2.67%。全力保障常态化疫情防控。2022年,投入资金4923万元,用于核酸检测、疫苗接种、隔离场所改造和运转等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加强对防控资金的跟踪督办,规范资金审批程序,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支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落实义务教育至高中阶段学生公用经费 10799万元,确保全区中小学校正常运转经费需要。投入资金3404万元,落实义务教育山区教师补助政策,确保全区教师工资实现“两个不低于”的要求。安排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资助、普通高中和中职助学金免学费共1481万元,惠及幼儿和学生10113人。支持文化建设补短板。2022年文化投入4455万元,同比增长5%,主要用于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体育馆设施免费开放、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文物保护和利用、文艺惠民等支出。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2022年全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共投入资金3771万元,其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提高5元,达到市本级每人每年84元的标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提高30元,达到市本级每人每年610元的标准。强化底线民生保障。全年拨付困难群众救助、残疾人补贴、高龄老人补贴、优抚对象补助等22585万元,兜牢了全区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着力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全年拨付就业补助资金688万元,用于发放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公共就业岗位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等就业补贴。支持平安阳东建设。投入资金4270万元,加强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建设。投入147万元,支持加快建设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二、财政领域改革推进情况

      区财政局坚持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融湾先行”十大攻坚行动,以建立现代财政管理体制为抓手,,以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目标,稳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1、完善“数字财政”平台建设。全区“数字财政”管理平台建设进一步得到完善,为全省财政云大集中模式、省市县信息化基础资源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强化财政管理水平。执行域、核算域和预算域三大域上线顺畅运转,实现了财政核心业务规范化和信息系统一体化,加快资金拨付速度,提升工作效率,有力推动财政数字化建设,“数字财政”系统多项考核指标排在全市前列。二是绩效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将预算绩效目标作为预算安排的前置条件,合理编制了2023年度预算,加强对预算项目审核、实施进度、财政支出进度的全流程管理,进一步提高了资金使用效能。

      2、全面深化区属国有企业改革一是推进区属企业重组整合。组织开展资产评估,规范无偿转让审批,办理资产划转。指导企业开展清产核资和脱钩划转工作,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简化划转移交手续,加快将退出企业移交扬东公司管理。二是大力创建两大平台。引导平台公司投向社会民生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开展食品配送、物流贸易、文化旅游、园区环卫和绿化等多元化业务,增加企业营收。通过安排专项债券资金、采用EPC的模式等大力推进区属国企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有效投资。三是强化国资监管效能。积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严格规范国企重大投融资,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积极开展清产核资和债务清理工作,有序推进不良资产退出工作,助力企业轻装上阵,促进国企稳健发展。

      3、扎实推进镇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出台印发了镇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明确划分区与镇的事权和支出责任,通过全额保障向差异化保障方式的转变,坚决破除镇“等、靠、要”的传统思维,进一步压紧压实镇管财、理财、用财责任,充分调动各镇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升镇“自主、自立、自强”的财政治理能力,不断提高镇级财政保障能力。

      4、不断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完善了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方案(草案),将进一步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程序,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积极引入第三方监督评估主体,定期配合有关部门将承接主体的承接购买服务行为纳入年检(报)、绩效评价、执法监督等监管体系,加强对购买服务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绩效评估,切实提高政府购买服务的科学性、高效性,增强预算单位支出责任和绩效管理意识。

      三、2023年工作计划

      下一步,区财政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各项工作部署要求,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市委“123+N”工作安排,紧紧围绕区委“1+3个3”工作思路,聚焦深度融湾,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局,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全力保障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支出,深入实施“工业强区、宜居立区、创新兴区”三大战略,扎实推进“融湾先行”十大攻坚行动,以“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姿态,在打造阳江深度“融湾”示范区中率先前行。

      1.以党建引领财政高质量发展。始终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增强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一是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坚持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丰富内涵、准确把握精神实质。二是打造高素质财政干部。着眼新形势下财政改革发展需要,创新人才选育管用机制,严把政治关口,突出科学选人、制度管人,加强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练就推动改革发展的“真本领”“硬功夫”。树立实干用人导向,落实好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三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结合财政职能,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加大财政公权力监督力度,始终保持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压态势。

      2.全力以赴抓好财政收入。保障年初预算收入预期目标达成,才能确保预算支出执行,实现全年收支平衡。面对增支减收,区财政局将积极抓好各项收入工作:一是加强税收征管。深入调研房地产、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生产情况,强化对我区重点税源调查,堵塞税收外流漏洞。二是积极谋划非税收入。明确工作任务目标,压实相关征收部门的主体责任,充分挖掘非税收入潜力,科学谋划指标、矿产资源等资源资产处置工作,加快土地出让工作进度,争取完成预算收入目标。三是多渠道筹集财力。定期清理盘活各类闲置资金、存量资金,主动对接上级部门,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做深做细债券项目储备,全力争取专项债券资金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确保我区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3.全力保障“三保”和重点支出。贯彻落实“三保”工作安排,筑牢“三保”底线,保障我区经济平稳运行。一是始终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位置,建立库款动态监测机制,足额保障“三保”支出的刚性兑付。二是贯彻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大力压减一般性、非刚性支出,保障重点项目和“融湾先行”十大攻坚行动支出。三是加快专项债券资金使用进度。加强统筹协调,压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通报约谈机制,加快债券资金支出使用进度,推动形成实物工作量、有力拉动我区有效投资。

      4.不断增进我区民生福祉。聚焦小切口改善大民生,围绕民生福祉更加普惠,着力办好兜底性、基础性、普惠性民生实事。一是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面落实特困人员供养制度,保障全区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员基本照料护理全覆盖。二是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区妇幼保健院新院建设,进一步扩大我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夯实我区医疗服务能力。三是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支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严格落实我区教师工资实现“两个不低于”的要求,落实义务教育至高中阶段学生公用经费、学生资助类经费保障,落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转制公办幼儿园补助政策和购买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学位政策等,不断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四是加大就业扶持力度。积极配合做好2023年稳岗就业工作,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确保就业补贴及时拨付到位。持续加大就业创业补贴力度,促进创业劳动就业,切实提高我区就业率。

      5.加快各项财政改革步伐。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稳步推进各项财政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是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坚持灵活宣传解读方案政策,用好用活财政激励奖补机制,积极调动乡镇政府理财的积极性,促进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结合我区国有企业的发展实际和状况,进一步完善区属国有企业改革方案,激励国有企业多元化发展,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不断提升我区国资监管效能。三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牢牢抓住预算管理改革这个“牛鼻子”,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将绩效理念和方法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严格绩效目标管理,健全预算安排与绩效结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